当前位置: 育儿网 >  家庭生活 > 亲子互动 > 日常活动

不要唠叨,换种方式爱孩子

本文Tag标签:亲子沟通  

  女孩进入青春期后,自主意识增强,有时候对父母的话听不进去,父母便千叮咛、万嘱咐,一遍又一遍地强调,把对女孩的爱和良苦用心用“唠叨”的方式表达出来,当然这样做往往换回的并不是女孩的理解和改变,而是女孩强烈的反感。

  家悦自升入中学以来数学成绩就一直在下降,虽然她的语文和英语成绩名列前茅,但由于数学成绩拉后腿,她的总名次很难提高。爸爸妈妈看在眼里,急在心上,专门请来数学老师给她补课,也不见效果。这下子妈妈更着急了:不把数学成绩搞好,女儿就不能顺利升入重点高中,以后学起数学来就会更吃力。就这样,家悦的数学成绩欠佳成了妈妈的一块心病。

  渐渐地,家悦发现,说话一向温和得体的妈妈变得越来越唠叨了,尤其是在她放下书本准备做其他事情的时候,妈妈催她学习的话是一句接着一句,后来索性把生活琐事也加上,一天至少要唠叨上三四遍。就连吃饭的时候,妈妈嘴里也不停地唠叨——家悦吃得快了一点,妈妈说“别吃太快了,影响消化”;吃慢一点了,妈妈又说“吃饭的时间要缩短,争取多做几道数学题”。以至于后来妈妈一张口,家悦就会感到心情烦闷,这重复的没完没了的话堆起来像一座高山,压得家悦喘不过气来。现在,妈妈的唠叨,已经让家悦产生了“恐惧感”。

  唠叨是一种重复、过度的语言表达方式,尽管它体现的是父母教子心切的心情,但是对孩子而言却是一种无法忍受的“痛苦”。很多父母错误地认为,多说几句也都是为了孩子好,即便是在青春期,孩子也不应该对父母的话产生反感。于是,“唠叨”成了横亘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道鸿沟。

  案例中的母亲,为女儿学习成绩着急,因为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,便开始了唠叨。其实,过分的唠叨不仅会让被唠叨的一方反感,对唠叨者本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也十分不利。孩子成绩不理想,的确令父母感到头疼,但问题需要正确面对才能解决,唠叨绝不是一种奏效的办法。而且时间久了,父母会把唠叨当作一种习惯,女孩会对唠叨产生“抗体”,甚至会在与父母相处时变得精神麻木。

  在父母与孩子的相对关系中,各有各的苦心和难处。父母把女孩视为自己的希望,想让孩子通过自己的“谆谆教诲”成长和成才,然而大量机械、重复的言语甚至冷嘲热讽的说话方式会使孩子感到烦闷和焦躁;还有的父母不断地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,指责自家孩子身上的种种弱点,更是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。

  没有人愿意待在一个整日充满唠叨的环境中,父母如果有爱唠叨的习惯,建议尽早戒掉,换一种更温和有效的沟通方法。

还有疑问吗?请留下您的问题,15分钟内回答您!